全国政协委员袁隆平院士称,根据湖南省物价局调查统计,2011年农民种植每亩水稻的收益是116.6元,除去109.1元的国家粮食补贴,农民纯收益只有7.5元。袁隆平感叹“农民可怜呀!”。他建议政府提高粮食收购价,然后以平价出售粮食。这样既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价格的平稳,又大大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和收入。(据3月4日《北京晨报》)
这已是袁隆平连续第三年提议提高粮食收购价,以增加农民种粮纯收益,稳定粮食生产大局。此项提案得到舆论广泛关注,也被不少网友誉为“最有良心的”提案,认为是在为农民利益呼吁呐喊。
虽然这几年粮食收购价格一直在上调,但涨幅并不大。由于受到此前长期压制粮价的政策影响,粮价基数非常低,即便连年调价后也仍然不高,今年我国稻谷主产区生产的早籼稻、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斤1.20元、1.25元和1.40元,与国际市场价格差距很大,可见,上涨空间还有很大余地。
我国目前并未彻底放开粮食市场,政府指导收购价格太低,化肥、农药、人工等成本上升过快,在“剪刀差”政策的双重挤压下,造成农民种粮收益有限,往往一年干下来还赶不上一个月的打工收入,弃田撂荒现象逐年增多。袁隆平所提出的提高收购价,平价售粮,由政府补贴差额的做法,实际上就是采取“倒剪刀差”,将涨价利益切实让给农民,同时平抑市场供应价格,既稳定下游行业生产成本,又不会增加民众生活负担。
根据袁隆平的测算,目前农民的种粮收益主要来自于政府补贴,纯粹出自种粮得来的利润只有可怜的7.5元/亩。价格严重扭曲,利润空间极小,让农民种粮致富的机会降低,一旦遇到灾害年景,就会因此而亏损。农民长期缺乏积累,生产再投入能力欠缺,收益率过低不仅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,还会造成粮食生产危机。如今,农村处于一线种粮的大多为老人和妇女,年轻劳动力则多选择打工或经商,既没种粮的兴趣也缺乏种植技术,已有不少人在担忧未来将无人种粮。
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国计民生大局,必须有长远的战略规划眼光,抓住解决问题的核心要素。我国人均土地过低的现状导致土地分散,集约化程度不够,单纯依赖于产量增长的方法已渐趋极限,农民也很难从中实现增收目标。而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,对粮食的需求量却在大幅提高,二者形成的巨大落差,实际上已经在倒逼粮食价格上涨,只是由于在政府控制下,粮价才一直没有实现市场化。
但是,由此带来的副作用已愈发明显,有必要采取措施大幅提高粮食收购价,加大政府粮食补贴力度,激活农民种粮积极性,让其分享到改革带来的利益。从欧美各国实行的农业保护措施来看,也是采用工业反哺、财政补贴的政策,一方面增加农民收益,另一方面又不会增加社会成本。我国经济已经步入工业化时代,农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逐年降低,政府财政收入亦连年快速递增,完全有条件推行袁隆平这项利国利民的提案。
2012.3.4 新闻链接:http://news.163.com/12/0304/08/7RO74EJL0001124J.html
评论